形容三国演义的成语

三国演义成语 浏览

形容三国演义的成语

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正是看尽了这样的历史变迁,所以有了《三国演义》这部巨著。这部小说以三国时期为背景,展现了曹魏、蜀汉和东汉的割据和混战,曹操、刘备、孙权等人的崛起和争霸,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又一经典之作。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《三国演义》的成语并体验它所表达的文化内涵。

一、面面俱到——细致全面

《三国演义》所展示的世界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世界,在这个世界中各种人物、各种事物穿插杂乱,没有一定的规律。然而作者却成功地做到了面面俱到,将这个庞大世界呈现在了读者面前。不论是史实、战争、政治、宫廷、商贾、文化、语言等方面,作者都做到了细致全面,无论是绘就的军旅风情还是人物的性格描写,都是非常生动、形象的。

二、曲作直行——逆水行舟

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各个角色都有着各自的性格特点,但作者对待这些角色的态度都是“曲作直行”的。比如在小说中,曹操同敌对势力保持敌对的同时,又想尽一切可能地挑拨孙权、刘备之间的关系,期待用势力周旋于汉室中,他的行为可以说是逆水行舟。而刘备虽然是“蜀中之雄”,但在荆州、益州建立基业时依然跌宕起伏、跋山涉水,行动轨迹曲折多变。

三、锋芒毕露——剑术高超

《三国演义》中战争场面万分激烈,涉及到的武器也非常丰富。其中最为著名的武器就是古代武器之首——剑。在小说中,剑术高超的人物有很多,如赵云、关羽、张飞等,他们的剑术高超、威力巨大,可以让敌军望风而逃,以剑斩敌之壮举更是非常令人赞叹。他们都有着“锋芒毕露”的特点,这个成语也就由此而来。

四、独步天下——技术超群

小说中的许多角色都有着高超的技艺,而其中最为出色、最为称道的自然就是诸葛亮。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诸葛亮的三顾茅庐、火烧赤壁、借东风等闻名于世的故事,都彰显着他独步天下的技术超群。他不仅思维敏捷,军事策略高超,而且在工程设计、药物研发、天文地理知识等诸多方面都有所涉猎。

五、意气风发——斗志昂扬
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有许多史诗级别的战役,各个角色都展现出了不同的斗志。而有些斗志昂扬、气势磅礴的人物就被人们用“意气风发”来形容。这些人物如曹操、关羽等,同时也有吕布这种为了不倒于敌人而不择手段的人物。他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了“意气风发”的精神,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。

六、风花雪月——闲情逸致

小说中的角色生活情趣也是多姿多彩、令人身临其境的。他们在没有战争的时间里,也能够遛弯儿、清闲谈笑、亲近自然,令人感到心旷神怡。这类以闲情逸致为主题的生活场面,也被后人戏称为“风花雪月”。这个词语之所以在《三国演义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,正是因为小说表现了这样一种闲适生活样态。

七、各显神通——能力超群
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角色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,互相拉扯、角逐。有些角色在特定的领域里,展现出了各自特别杰出的才华,被形容为“各显神通”。这些人物如司马懿、诸葛亮、马超等,在战争、谋略、谈判、慈善等方面都有着举世无双的才华,俨然成为了唯一的一代。

八、狼狈为奸——昏庸无道

在历史上,很多大汉王朝的衰亡都与官员腐败、昏庸无道有关。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魏国的高层官员就显示出了惊人的腐败和昏庸无道,他们狼狈为奸,大肆掠夺民脂民膏,最终使得整个国家陷入了危机之中。

总之,《三国演义》是一部描写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汉末割据混战的巨著,涵盖了大量的人物、史实、战争、政治、文化等方面的信息,是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一。它以广泛娓娓道来,将历史事实巧妙地编织成文学故事,表现出了许多难以用语言形容的人物、事件,例如诸葛亮的三分天下、三顾茅庐等,张飞的八门金锁阵等等,不光展现了历史,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。

关于三国的成语都有什么

挑灯夜战,三顾茅庐,草船借箭,万事具备只欠东风,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,走麦城,水淹七军,桃园结义 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 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三国成语 一手包办 【出处】三国志魏志典韦传:「韦一手建之」 一举两得 【出处】三国志魏志臧洪传:「将以安社稷,一举两得。」 一臂之力 【出处】三国演义第二十回:「愿助兄一臂之力,共诛国贼。」 一亲芳泽 【出处】曹植洛神赋:「芳泽无加,铅华无御。」 七步成诗 【出处】世说新语文学:「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,不成者行大法。应声便为诗:『煮豆燃豆萁,豆在釜中泣,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。』帝深有惭色。 三顾茅庐 【出处】诸葛亮前出师表:「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。」 下笔成章 【出处】三国志魏志文帝纪:「文帝天资文藻,下笔成章。」 不出所料 【出处】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:「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,抚掌大笑曰:『固不出吾之所料。』」 不由分说 【出处】三国演义第十三回:「李傕随后掩杀,郭汜兵退,车驾冒险出城,不由分说,竟拥到李傕营中。」 不知所云 【出处】诸葛亮前出师表:「临表涕泣,不知所云。」 不容偏废 【出处】三国志蜀志魏延传:「不忍有所偏废。」 乘虚而入 【出处】魏志袁绍传:「将军简其精锐,分为奇兵,乘虚迭出,以扰河南。」 五内如焚 【出处】蔡琰悲愤诗:「奈何不顾思,见此崩五内。」 人生如寄 【出处】魏文帝善哉行:「人生如寄,多忧何为?」曹植仙人篇:「俯观五岳间,人生如寄居。」 仰人鼻息 【出处】后汉书袁绍传:「孤客穷军,仰我鼻息,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,绝其哺乳,立可饿杀。」 伯仲之间 【出处】曹丕典论:「傅说之于班固,伯仲之间耳。」 位极人臣 【出处】吴志孙綝传:「因缘肺腑,位极人臣。」 作奸犯科 【出处】诸葛亮前出师表:「若有作奸犯科,及为忠善者,宜付有司,论其刑赏。」 偃旗息鼓 【出处】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:「偃旗息鼓,曹军疑有伏兵,引去。 出言不逊 【出处】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:「此人出言不逊,何不杀之。」 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 【出处】三国演义第一回:「话说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」 初出茅庐 【出处】据三国演义所载,诸葛亮初出茅庐,佐刘备用兵,观与张飞不服,行事诸多困难。 刮目相待 【出处】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:「肃附蒙背曰:『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,至于今者,学识英博,非复吴下阿蒙。』蒙曰:『士别三日,即更刮目相待。』」 危在旦夕 【出处】三国演义第二回:「天下危在旦夕,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?」 危急存亡之秋 【出处】诸葛亮前出师表:「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」 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 【出处】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,为大将军,专管国政,自封为相国,不久封为晋公,昭还假装不接受。髦很生气地说:「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。」 名不虚传 【出处】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:「兵精粮足,名不虚传。」 同符合契 【出处】三国志吴志孙传注:「一与君同符合契,有永固之分。」 吴下阿蒙 【出处】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:「肃附蒙背曰:『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,至于今者,学识英博,非复吴下阿蒙。』蒙曰:『士别三日,即更刮目相待。』」 敝帚千金 【出处】曹丕?典论论文:「里语曰:『家有敝帚,享之千金。』斯不见自见之患也。」 廊庙之器 【出处】三国志蜀志许靖传:「虽行事举动,未悉允当,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。」 才高八斗 【出处】南史谢灵运传

关于三国的成语:草船借箭、过五关斩六将、望梅止渴、舌战群儒、三顾茅庐、乐不思蜀等等。

扩展阅读:

相关成语的释义:

1、草船借箭:源自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。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(限十天造十万支箭),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,却淡定表示“只需要三天”。后来,有大雾天帮忙,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,调了几条草船诱敌,终于借足十万支箭,立下奇功。

2、过五关斩六将:关羽连过曹操五个关卡,斩了六员大将才摆脱曹操投奔刘备,后比喻英勇无比或下决心克服重重困难,含褒义。

3、望梅止渴:原意是梅子酸,当说到梅子的时候,就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,因而止渴。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,用空想安慰自己。

4、舌战群儒:本是写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,只身前往东吴说服孙吴集团同心抗曹。现在用来表述以出色的辩才使众人折服。

5、三顾茅庐:本指刘备三次亲临诸葛亮所住的茅庐去邀请诸葛亮为之效力。现在用来比喻真心实意地一再邀请。

6、乐不思蜀:本指蜀汉亡国后,后主刘禅被安置在魏都洛阳,过着豪华享乐的生活,感到非常满足,不想再回蜀中。现在用来泛指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,不想回到原有的环境中去。

哀感顽艳】原意是指内容凄切,文辞华丽,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。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、戏曲、电影中的感人情节...

爱人好士】爱护、重视人才。

爱日惜力】珍惜时间,不虚掷精力。

安堵乐业】安堵:相安,安定。犹言安居乐业。

安身为乐】身子安定就是快乐。

安身之地】存身的地方。批在某地居住、生活,或以某地作为建业的根基。

安危与共】共同享受安乐,共同承担危难。形容关系密切,利害相连。

傲慢少礼】态度傲慢,对人不讲礼节。

傲睨得志】傲睨:傲慢地斜眼看。得志:愿望实现。形容因实现愿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。

傲睨自若】睨:斜视。自若:指满不在乎。形容自高自大、藐视一切的样子。

傲贤慢士】贤:有才德的人。士: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。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。

懊悔无及】后悔已来不及了。

拔十得五】想选拔十个,结果只选得五个。指选拔人才不容易。

百举百全】每次行动都能完成其事,形容事事得心应手,都能取得好的效果。

百足之虫,死而不僵】百足:虫名,又名马陆或马蚿,有十二环节,切断后仍能蠕动。比喻势家豪族,虽已衰败,但因势力大,基础厚,...

班师回朝】班:调回。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,指出征的军队胜利返回朝廷。

半面之交】同别人只见过一面的交情。意谓交情不深。

半面之旧】意指只见过一面的人。

半信半疑】有点相信,又有点怀疑。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。

宝刀不老】比喻虽然年龄已大或脱离本行已久,但功夫技术并没减退。

转载请注明:成语故事 » 形容三国演义的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