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上有关“饼”的著名的故事

三字成语 浏览

比萨饼

那么到底是谁发明了比萨呢?有人认为,比萨来源于中国:当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·波罗在中国旅行时最喜欢吃一种北方流行的葱油馅饼。回到意大利后他一直想能够再次品尝,但却不会烤制。一个星期天,他同朋友们在家中聚会,其中一位是来自那不勒斯的厨师,马可·波罗灵机一动,把那位厨师叫到身边,“如此这般”地描绘起中国北方的香葱馅饼来。那位厨师也兴致勃勃地按马可·波罗所描绘的方法制作起来。但忙了半天,仍无法将馅料放入面团中。此时已快下午两点,大家已饥肠辘辘。于是马可·波罗提议就将馅料放在面饼上吃。大家吃后,都叫“好”。这位厨师回到那不勒斯后又做了几次,并配上了那不勒斯的乳酪和作料,不料大受食客们的欢迎,从此“比萨”就流传开了。

蟠龙大饼起源于魏晋时期的胡饼。后赵太祖石虎认为胡饼有影射出身胡人之嫌,强令其改名为麻饼。又因其饼在制做合条后含气透明,色泽乳黄,形如金龙,盘曲而成,后人将其定名为“蟠龙”大饼。

曹东珂得其真传后,承继传统,博采众长,推陈出新,形成“蟠龙饼”、“蟠龙大饼”、“蟠龙馅饼”、“蟠龙家常饼”、“蟠龙单饼”、“蟠龙手撕饼”等十余种系列产品,使昔日王侯廷前宴,进入寻常百姓家。

蟠龙系列大饼,秘方调制,选料精良,上有吊炉烘烤,下有平锅煎烙,上下同时受热,色泽金黄,馨香诱人,提起如龙飞,落下如龙磐。食之外焦里嫩,面脆油香,酥而不腻,回味无穷,令人难以罢箸。

蟠龙大饼历经千年沧桑,独树一帜。唐代诗人白居易赞日“胡麻饼样学京都,面脆油香新出炉,寄与饥谗扬大使,尝看的似辅兴无“,近几年来,蟠龙大饼在中国饮食业大赛中多次荣获大奖。蟠龙大饼由此誉满中华,名动神州。其传人,曹东坷、王旭鑫、隋建光被誉为饼中王子。

老婆饼是广州一带的名小吃,它还有个雅号叫“冬茸酥”。关于老婆饼,有这样一个传说:以前有一对恩爱但家庭贫穷的夫妇,由于老父病重,家中无钱医治,媳妇只好卖身进入地主家,挣钱给家翁治病。失去妻子的丈夫并没有气馁,研制出一道味道奇好的饼,最终以卖饼赚钱赎回了妻子,重新过上了幸福生活。这道美食流传开来后,便被人们称作老婆饼。

而关于老婆饼的另一个传说则源自于广州的莲香茶楼。去过广州的人都知道莲香茶楼是广州名店,而潮州老婆饼则是它的看家点心。清朝末年,当时莲香楼请了一位潮州籍的师傅。有一年他探亲回家带了许多莲香楼的点心给家人,谁知他妻子在吃了点心之后大为不满:“你们莲香楼的点心还比不上我娘家炸的冬瓜角呢。”点心师傅听了妻子的话,很不服气:“那就把你娘家的冬瓜角做出来,跟我们莲香楼的点心比一比!”第二天,妻子准备了一锅冬瓜茸,用白糖、面粉来做馅料,再用面粉皮包成小角,放在油锅里炸至金黄色。点心师傅尝了一口,连声赞好。回到广州后,他把妻子做的冬瓜角带给茶楼的师傅们品尝。莲香楼的师傅什么样的点心没见过?可是,他们吃了冬瓜角后,都赞不绝口。莲香楼的老板知道了,也来尝了一个。老板说:“嗯,味道很好!这是哪里的名点啊,叫什么名字?”潮州师傅一时也回答不出来,其中一个师傅便说:“这是潮州师傅的老婆做的,就叫它‘潮州老婆饼’。”

临海民间,讲述着一个有声有色的“继光饼”的故事。

故事从这样开始的,戚继光领导戚家军与倭寇进行激烈战斗时,遇到这样紧急的情况,有时粮食接济不上,老百姓看在眼中痛在心里。当戚继光在上峰岭同倭寇作战时,西乡百姓自愿地从各个方面支持戚将军,张家渡一家烧饼店,加工铜钱饼,饼的形状外圆内方,用一根带子将饼串在一起,随带随吃,就有人提议,把铜钱饼改成“继光饼”支援戚家军抗倭。这个提议立即得到烧饼店店主的同意,全村各家各户得到这个消息后,有送麦粉的,送红糖的,也有送猪肉的,也有人帮助加工烧饼的,烧饼店里里外外,热热闹闹,日夜加工。经过大家的帮忙,在不长时间里,加工出五千个铜钱饼。他们将每串12个饼串在一起,饼串好后,为了保证万无一失,送到戚继光将士手里,他们采取联村押送的办法,张家渡送到湖头村,又在湖头村组织人员送到塘头朱,再从塘头朱转送戚将军所在地。

戚将军收到百姓送来“继光饼”非常高兴,及时发到每个将士手里,将“继光饼”挂在脖子上,保障了将士的供给,更加鼓舞将士们战斗志气。戚家军战士,个个表示,吃一个饼消灭十个倭寇,不彻底打败倭寇决不收兵。

戚继光为了感谢百姓对他的支持,他将“继光饼”又改为“铜钱饼”。至今也有人称“铜钱饼”为“继光饼”。

画饼充饥

三国时候,魏国有个人叫卢毓。他十岁就成了孤儿,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。在兵荒马乱中,他辛勤努力养活着寡嫂和侄儿,日子过得很艰难。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。 后来卢毓做了官。他为官清正,任职三年多,提出了不少好建议,魏明皇帝很信任他。 那时选拔官吏,一般是凭人推荐,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,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,不务实际,互相吹捧,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。在选拔中书郎时,魏明帝就下令说:这次选拔,要由卢毓来推荐。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。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,其实是不能吃的啊!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。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,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。还有个成语望梅止渴,</CA> 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,下令制定考试法。 成语画饼充饥就来自于皇帝所说的话。一开始,它指有名声而没本领。后来,人们用它来比喻以不切实际的空想来满足自己。

武大郎的炊饼,

老婆饼:相传在广州,有一间创办于清朝末年的老字号茶楼,以各式点心及饼食驰名;某日,茶楼里一位来自潮州的点心师傅,带了店里各式各样的招牌茶点回家给老婆吃,想不到他老婆吃了之后,不但没称赞店里的点心好吃,甚至还嫌弃地说:“茶楼的点心竟是如此平淡无奇,没一样比得上我娘家的点心冬瓜角!”

这位师傅听了之后心里自然不服气,就叫他老婆作出“冬瓜角”给他尝尝!老婆就用冬瓜蓉、糖、面粉,作出了焦黄别致的“冬瓜角”;这位潮州师傅一吃,风味果然清甜可口,不禁称赞起老婆娘家的点心!

隔日,这位潮州师傅就将“冬瓜角”带回茶楼请大家品尝,结果茶楼老板吃完后更是赞不绝口,问起这是谁哪一间茶楼作的点心?师傅们说:“是潮州老婆作的!”于是老板就随口说这是“潮州老婆饼“,并且请这位潮州师傅将之改良后在茶楼贩卖,结果大受好评!“老婆饼”因而得名

画饼充饥、懒人吃饼(好吃懒做)、热熬翻饼(比喻事情极容易做到)。

画饼充饥

转载请注明:成语故事 » 历史上有关“饼”的著名的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