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途而废成语故事起因经过结果?

四字成语 浏览

一、半途而废成语故事起因经过结果?

整个故事的情节是:

东汉时,河南郡有一位贤惠的女子,人们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,只知道是乐羊子的妻子。

一天,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,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。妻子说:“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“盗泉”的水,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;也不吃别人施舍而呼唤过来吃的食物,宁可饿死。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东西。这样会玷污品行。”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,非常惭愧,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,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。

一年后,乐羊子归来。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,乐羊子说:“出门时间长了想家,没有其他缘故。”妻子听罢,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:“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,成于织机。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,才有一寸长;一寸寸地积累下去,才有一丈乃至一匹。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,就会前功尽弃,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。”

妻子接着又说:“读书也是这样,你积累学问,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,从而使自己的品行日益完美。如果半途而归,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?”

乐羊子被妻子说的话深深感动,于是又去完成学业,一连七年没有回过家。

故事带给人们的启迪:

做事如果每次做到一半就放弃,那么我们最后肯定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功,只有坚持到底,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完成,我们才能一步一步前进,在胜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立下了目标,就要敢于实践,努力完成,只会空想是不对的,半途而废也是不对的。

起因:乐羊子不思进取。

经过:他的妻子严肃地教育、引导他。

结果:乐羊子痛改前非,终成大业。

解析:故事告诉我们要脚踏实地,一步一个脚印。不要空想,要勤奋努力。一定要有始有终。

半途而废出自《中庸》:君子遵道而行,半途而废,吾弗能已矣。

二、关于半途而废的寓言故事

半途而废

战国时期,有一个叫乐羊子的人,离开家到很远的地方去拜师学艺。一天,他的妻子正在家里织布,乐羊子突然回来了。他的妻子觉得奇怪,便问:你这么快就学完了?乐羊子说:没有,我在外面想家了,所以回来看看。他的妻子听了以后,拿起剪刀把一块已经织好的布剪成两段,然后对他说:这布是我辛辛苦苦、一点一点织出来的,现在我把它剪断了,就等于以前的时间和辛苦都白费了。你拜师求学,和我纺线织布是一样的!于是乐羊子离开家继续拜师求学去了。

废:废止,停止。这个成语比喻事情做到一半停止不做了,不能坚持到底

三、半途而废的主人翁是谁?

我们都知道半途而废这个成语,那么这个典故的主人翁是谁?是乐羊子,但此人并非战国时魏国名将乐羊。

为何又有史料把这两个人混为一谈呢?想要知晓答案,我们还得从两个人各自的故事说起。

战国时期攻灭中山国的乐羊。

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,各自成为诸侯,这是战国的起点,按理来说,一个国家被分裂了,那么分裂的几部分都会相应地被削弱,但魏国却打破了这个常理,因为它是战国初期最先称霸的诸侯国。

魏国经过李悝的变法而强极一时,既然强大了自然要对外扩张,魏文侯环顾四周的诸侯,发现没有适合攻打的地方,因为周边没有软柿子,自己是要立威的,当然要挑稳胜的战役来打,万一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上,那就不好玩了。

乐羊

于是乎,魏文侯注视到了赵国背后的中山国,觉得这个软柿子倒是可以捏一下,出兵打仗将军自然不能少,魏国此次攻伐中山的统兵将领就是乐羊,乐羊也不负众望,在魏文侯的鼎力支持下,耗时几年,最终灭了顽强抵抗的中山国。

乐羊也因此声名鹊起,成为了魏国崛起路上攻灭它国的大功臣,并且被封在了灵寿(《史记》记载:乐羊为魏文侯将,伐取中山,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),灵寿此地属于中山国,后来魏国衰落,中山国又复了国,再后来又被赵国所灭,这也是乐羊的后辈乐毅起初是赵国人的原因了。

汉朝时期因妻子而成名的乐羊子。

说完了乐羊,我们把目光转移到乐羊子,乐羊子有史料记载他是东汉名将,但是能查到的他的事迹却寥寥无几,他的出名似乎全是因为有一个非常贤惠的妻子,并且他们夫妻俩还给我们贡献了两个引人深思的小故事。

人的运气要是好,走路也能捡钱包,乐羊子就是运气比较好的人,只不过他捡的不是钱包,而是金饼,乐羊子高高兴兴就拿回家给妻子去了,结果乐羊子不仅没有被表扬,反而被妻子臭骂一顿,说的乐羊子羞愧不已。

乐羊子妻

于是乐羊子就把金饼给放了回去,他的妻子用实际行动教育了乐羊子做人要拾金不昧(《后汉书》记载:乐羊子妻的原话为:志士不饮盗泉,廉士不食嗟来)。

乐羊子被妻子教育后,就外出去求学,当一个人常年在外,自然免不了想家和思念妻子,于是乎,乐羊子在外面呆了一年,就偷偷跑回家以解相思之苦。

为何会把乐羊子和乐羊混为一谈?

乐羊子本以为到家后,妻子会嘘寒问暖,给自己准备丰盛的饭菜,结果妻子却不咸不淡地问他为何回来,乐羊子支支吾吾,就说了自己想家了,学业还没有完成,结果妻子拿起剪刀就想把自己辛辛苦苦织的布给剪断。

乐羊子急忙问妻子,这是为何,他的妻子就说了学习就如同织布一样,如果中间被截断,则是半途而废(《智囊》记载:今若断斯机,则前功尽捐矣!学废半途,何以异是),这也是半途而废典故的出处,乐羊子听后更加惭愧,接下来整整七年没有回家。

魏国名士

那么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人物又怎么会被说成十一人呢,这是因为冯梦龙先生的《东周列国志》,正是在这本著作里,把乐羊子的故事安插在了乐羊的身上,只是为了让战国时期乐羊的形象更加鲜活。

飞鱼说:

乐羊和乐羊子是不是同一个人?其实并不是,一个生在战国一个长在汉朝,半途而废的主人翁是乐羊子,但此人并非战国时魏国名将乐羊。

不过说到乐羊,我们还必须说道说道乐羊攻灭中山之后的事情,乐羊攻灭中山之后,常常居功自傲,魏文侯也不说什么,就赐给了乐羊两大箱“宝贝”,乐羊自然欣喜,但当他打开箱子的那一刻,石化了。

魏文侯

因为箱子里都是乐羊攻打中山不利,群臣弹劾乐羊的奏折,整整两大箱,乐羊感激涕零,对着魏文侯的方向,拜了两拜并说,攻灭中山并不是他的功劳,而是魏文侯的用人不疑(《吕氏春秋》记载:中山之举,非臣之力,君之功也)。

由此可见,战国初期魏国的强大,其实是因为有魏文侯这样的明主,知人善任,用人不疑,而反观魏文侯的子孙后代,那真是一代更比一代昏,不仅不能知人,还处处怀疑臣下之心叵测,这也是魏国自魏文侯后一直走下坡路的根源所在了。

是汉时有个名叫乐羊子的人,读书半途而废,被贤妻说服后,又去完成学业。

半途而废的主人翁是乐羊子,据说有一次乐羊子去拜师学艺,一天他的妻子正在家里织布,乐羊子突然回来了,他的妻子问他你这么快就学完了,乐羊子说没有,我只是想家了,他的妻子听了之后就拿一把剪刀把织好的布都剪了,说你这样就如同我织布一样半途而废。

他就是乐羊子,在路上拾到一块亮晶晶的金子,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。妻子说:“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,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;也不吃别人施舍而呼唤过来吃的食物,宁可饿死。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乐西。 这样会玷污品行。”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,非常惭愧,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,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。

有一个叫乐羊子的人,离开家到很远的地方去拜师学艺。一天,他的妻子正在家里织布,乐羊子突然回来了。他的妻子觉得奇怪,便问:你这么快就学完了?乐羊子说:没有,我在外面想家了,所以回来看看。他的妻子听了以后,拿起剪刀把一块已经织好的布剪成两段,然后对他说:这布是我辛辛苦苦、一点一点织出来的,现在我把它剪断了,就等于以前的时间和辛苦都白费了。你拜师求学,和我纺线织布是一样的!于是乐羊子离开家继续拜师求学去了

转载请注明:成语故事 » 半途而废成语故事起因经过结果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