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牛弹琴成语故事_成语“对牛弹琴”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?

英文成语 浏览

一、对牛弹琴成语故事_成语“对牛弹琴”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?

对牛弹琴,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说话的人没有看准对象,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。它的拼音是duìniútánqín,出自汉·韩愈的《谏夷宾论》。成语的主人公是公明仪。它的近义词有对牛鼓瑟和白费口舌,而反义词则是对症下药和有的放矢。

关于成语的故事是这样的:在东汉末年,有一位学者名叫牟融,他对佛学有着深入的研究。一次,牟融向一些儒家学者宣讲佛义,但儒家学者们并不理解。牟融没有用佛经的内容来回答他们的问题,而是选择了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中的内容。他讲了一个故事: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,他曾经对着一头正在吃草的牛弹奏古曲“清角之操”,但牛并没有理会他,继续吃草。后来,他又弹奏了蚊子、牛蝇和小牛欢叫的乐曲,这次牛立刻停止了吃草,摇着尾巴,竖起耳朵听起来。

牟融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儒家学者们,他知道他们熟悉儒家经典,所以用儒家的话来和他们交流。如果他直接和他们谈论佛经,他们可能很难理解。那些儒家学者表示接受这个解释。因此,“对牛弹琴”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对于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的情景。

二、成语故事对牛弹琴典故 关于成语故事对牛弹琴典故

1、战国时代,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,他能作曲也能演奏,七弦琴弹得非常好,弹的曲子优美动听,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,人们很敬重他。

2、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,遇上好天气,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。有一天,他来到郊外,春风徐徐地吹着,垂柳轻轻地动着,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。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,摆上琴,拨动琴弦,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《清角之操》来。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,仍然一个劲地低头吃草。

3、公明仪想,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,该换个曲调,弹弹小曲。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,继续悠闲地吃草。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,弹奏最拿手的曲子。这回呢,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,赶着牛虻,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。

4、公明仪又用古琴模仿蚊子“嗡嗡”的叫声,还模仿离群的小牛犊发出的哀鸣声。那头老牛便立刻停止吃草,抬起头,竖起耳朵,摇着尾巴,来回踏着小步,注意地听着。

5、最后,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,换个地方去吃草了。人们对他说:”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,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!”最后,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,抱琴回去了。

三、对牛弹琴成语故事

【成语】: 对牛弹琴

【拼音】: duì niú tán qín

【解释】: 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。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。

【成语故事】:

东汉有个对佛教教义很有研究的学者,叫牟融。他引用儒家的诗书向儒者宣讲佛经,受到了一些儒者的责难,指斥他为什么不直接依据佛经来回答问题。于是牟融讲了音乐家公明仪的故事;公明仪对着一头正吃草的牛弹了一首高深的曲子,牛毫不理会,只顾自己吃草,后来公明仪改弹像坟子、牛蝇和小牛叫唤的声音,牛就摇着尾巴、竖起耳朵来听了。他最后说:所以,对没有读过佛经的人直接谈佛经,等于白讲,成语对牛弹琴据此而来。

对牛弹琴:比喻说话不看对象,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。

成语故事:古代音乐家公明仪每次弹琴时,他的琴声引来很多鸟儿与蝴蝶。当看到水牛在吃草,就对水牛弹奏几曲,结果水牛无动于衷地走开,公明仪大叹:“对牛弹琴,一窍不通。”

典故: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,伏食如枚。非牛不闻,不合其耳矣。 汉·牟融《理惑论》

释义: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。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。

用法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讥讽别人

近义词:对牛鼓簧、白费口舌

反义词:对症下药、有的放矢

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,牛依然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。不是牛不要听,是曲调不悦它的耳。 于是公明仪用琴模仿蚊虫和小牛犊的叫声。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,小步走并听着音乐。

四、对牛弹琴成语故事

【成语】: 对牛弹琴

【拼音】: duì niú tán qín

【解释】: 用来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,也用以讽喻说话的人不看对象。

【成语故事】:

东汉时期,有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名叫牟融。他试图将儒家经典与佛教教义相结合,向儒家学者宣讲佛法。然而,一些儒家学者对此提出质疑,认为他应该直接引用佛经来解答问题。牟融为了回应这些质疑,讲述了一个故事:

音乐家公明仪曾试图向一头正在吃草的牛弹奏一首高深的曲子,但牛对此毫无反应,只顾着吃草。后来,公明仪改变策略,弹奏起牛蝇飞舞和牧牛小儿的叫声,牛立刻摇着尾巴,竖起耳朵倾听。

牟融以此故事说明,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佛经的人来说,直接讲解佛经就如同对牛弹琴一般,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。这个成语因此而来,用来形容说话不考虑对方的理解能力,或者对愚昧无知的人讲解深奥的道理。

转载请注明:成语故事 » 对牛弹琴成语故事_成语“对牛弹琴”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?